我校六项科技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时间: 2023-05-09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
浏览量: 5199
收藏
5月6日,2022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公告发布。我校共有6项科技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主持完成获奖项目 刘元安教授主持完成的“面向宽带非恒包络信号的射频功放高线性高能效机理与实现方法”项目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围绕大带宽和大功率射频功率器件电路非线性问题,探索了新现象、新机理、新方法,率先实现了最优阻抗随频率同向跟随和连续高能效电路结构,为带宽能效积提升开创了新途径;突破了线性化NP难问题多项式化表征面临的理论挑战,提出了国际上多项式系数量最少的强非线性记忆精简处理方法,极大减小了线性化代价,提升了功放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并研制了多种结构类型的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器,为降低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能耗提供了理论支撑。 景晓军教授主持完成的“低能耗无线感传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信息流终端“计算不省”、管道侧“传输不稳”、云端“推理不准”问题,研制了低能耗“感算一体”芯片,发明了高可靠“感传一体”波形,设计了分布式“传算一体”网络,提供了工业数据低能耗无线感传算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产品。 杨大全教授主持完成的“集成微腔传感器件的物理机制及性能研究”项目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成果研究并突破了集成微腔传感器的超高灵敏度传感方法与并行检测技术。以集成微腔传感器实现超灵敏、高通量并行检测为科学目标,以“微腔多模式级联”为创新方法,先后从“如何实现超高灵敏值传感、如何实现高通量并行检测”两个角度入手,产生了多项科学发现,提出了一系列超高Q传感机制与超灵敏传感方法,实现了片上滤波与噪声抑制,攻克了集成微腔传感器件超灵敏、高通量并行检测等关键技术,达到单分子/单颗粒检测精度。 参与完成获奖项目 空天地立体覆盖场景下通信与安全高效共生机理与方法(第二完成人:张治教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的车路协同路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第四完成人:朱孔林副教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控制类业务的5G设备及网络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二完成人:丰雷副教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名单 向获奖教师及团队表示祝贺。
主持完成获奖项目 刘元安教授主持完成的“面向宽带非恒包络信号的射频功放高线性高能效机理与实现方法”项目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围绕大带宽和大功率射频功率器件电路非线性问题,探索了新现象、新机理、新方法,率先实现了最优阻抗随频率同向跟随和连续高能效电路结构,为带宽能效积提升开创了新途径;突破了线性化NP难问题多项式化表征面临的理论挑战,提出了国际上多项式系数量最少的强非线性记忆精简处理方法,极大减小了线性化代价,提升了功放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并研制了多种结构类型的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器,为降低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能耗提供了理论支撑。 景晓军教授主持完成的“低能耗无线感传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信息流终端“计算不省”、管道侧“传输不稳”、云端“推理不准”问题,研制了低能耗“感算一体”芯片,发明了高可靠“感传一体”波形,设计了分布式“传算一体”网络,提供了工业数据低能耗无线感传算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产品。 杨大全教授主持完成的“集成微腔传感器件的物理机制及性能研究”项目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成果研究并突破了集成微腔传感器的超高灵敏度传感方法与并行检测技术。以集成微腔传感器实现超灵敏、高通量并行检测为科学目标,以“微腔多模式级联”为创新方法,先后从“如何实现超高灵敏值传感、如何实现高通量并行检测”两个角度入手,产生了多项科学发现,提出了一系列超高Q传感机制与超灵敏传感方法,实现了片上滤波与噪声抑制,攻克了集成微腔传感器件超灵敏、高通量并行检测等关键技术,达到单分子/单颗粒检测精度。 参与完成获奖项目 空天地立体覆盖场景下通信与安全高效共生机理与方法(第二完成人:张治教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的车路协同路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第四完成人:朱孔林副教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控制类业务的5G设备及网络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二完成人:丰雷副教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名单 向获奖教师及团队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