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时间: 2023-08-21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
浏览量: 9319
收藏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3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 教学成果奖评选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我校获奖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学校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贡献北邮力量! 附:成果简介及创新点 一、成果名称:“四融合”工程教育新体系改革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乔建永 成果简介:国家发展战略和新一轮产业变革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愈发迫切,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成果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新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多年推广实践,构建了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四融合”工程教育新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高新课程”一流课程体系、“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雁阵式”学科专业体系、“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和“三贯通”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本成果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性强,有力促进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成果教学建设成效显著、辐射示范作用广泛,应用成效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为:以创新、担当、务实的品质和行动挺起了中国信息通信事业的脊梁。 成果创新点: (1) 提出了“四融合”理念下的高新课程建设新方法 建设了基础课程类、专业课程类、学科交叉课程类、线上课程类、虚拟仿真实验类、创新创业实践类六大类500门高新课程,教育部领导来校评价北邮高新课程为“高在原理、新在应用”。 (2)提出了“雁阵式”行业特色院校专业体系构建新方法 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头雁”,引领专业建设,新建17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构建了“雁阵式”专业体系。获批“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33个,一流专业招生比例超过90%。 (3)提出了“三贯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新方法 以高新课程建设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七大类智慧教室,融智慧教室、教学云平台、教室文化三位一体,打造新一代智能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教学深层次变革。 二、成果名称:课堂小舞台撬动国际竞争大舞台:移动通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张平 成果简介: 针对移动通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为社会添才,创新为国家分忧”的育人理念,创建并实践国际竞争引领、知识主动迭代、科产活水促学的移动通信一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一支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输送成建制、高质量本科毕业生近万人。培育一批在攻克关键技术、引领标准制定、主导产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撬动以标准化为主战场的国际竞争大舞台,有力支撑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可控,为“3G跟踪、4G同步、5G引领”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模式已被清华、北大、东南大学等50多所高校借鉴并获高度认可。 成果创新点: (1) 思政创新:以教师从0到1突破移动通信基础理论等过程中的亲身实例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2)途径创新:创建以理论、技术、实验三点协同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三面螺旋式迭代提升的课程体系。 (3)方式创新:创建并实施以科技前沿发展与国际竞争驱动科教互促、产教联动、创新创业和中外竞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4)机制创新:形成以教研中心为主体的双高型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造国际教学交流平台。 三、成果名称: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特色化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 第一完成人:马华东 成果简介: 针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学科口径宽泛、创新驱动力不足、实践能力弱化的挑战,从培养定位、理念、风格深入探索,提出“计算+X网”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三新”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具有“三实”风格的实践能力培养生态。成果形成了一套服务“网络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育体系,为计算机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强化探索了新途径,被几十所高校采用或借鉴,直接受益学生数万人。本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为“A”,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了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品牌,为国家信息网络脊梁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成果创新点: (1)紧跟“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网络发展凝练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提出先进计算与新型网络相融合的“计算+X网”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2) 面向计算机学科理论前沿、网络领域技术发展和信息产业应用需求, 创设“新课程”、发现“新课题”、培育“新成果”,构建了三新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 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成开放、互融的培养生态,形成了问题实、成果实、树人实的“三实”实践能力育人风格。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 教学成果奖评选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我校获奖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学校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贡献北邮力量! 附:成果简介及创新点 一、成果名称:“四融合”工程教育新体系改革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乔建永 成果简介:国家发展战略和新一轮产业变革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愈发迫切,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成果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新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多年推广实践,构建了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四融合”工程教育新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高新课程”一流课程体系、“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雁阵式”学科专业体系、“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和“三贯通”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本成果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性强,有力促进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成果教学建设成效显著、辐射示范作用广泛,应用成效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为:以创新、担当、务实的品质和行动挺起了中国信息通信事业的脊梁。 成果创新点: (1) 提出了“四融合”理念下的高新课程建设新方法 建设了基础课程类、专业课程类、学科交叉课程类、线上课程类、虚拟仿真实验类、创新创业实践类六大类500门高新课程,教育部领导来校评价北邮高新课程为“高在原理、新在应用”。 (2)提出了“雁阵式”行业特色院校专业体系构建新方法 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头雁”,引领专业建设,新建17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构建了“雁阵式”专业体系。获批“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33个,一流专业招生比例超过90%。 (3)提出了“三贯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新方法 以高新课程建设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七大类智慧教室,融智慧教室、教学云平台、教室文化三位一体,打造新一代智能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教学深层次变革。 二、成果名称:课堂小舞台撬动国际竞争大舞台:移动通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张平 成果简介: 针对移动通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为社会添才,创新为国家分忧”的育人理念,创建并实践国际竞争引领、知识主动迭代、科产活水促学的移动通信一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一支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输送成建制、高质量本科毕业生近万人。培育一批在攻克关键技术、引领标准制定、主导产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撬动以标准化为主战场的国际竞争大舞台,有力支撑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可控,为“3G跟踪、4G同步、5G引领”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模式已被清华、北大、东南大学等50多所高校借鉴并获高度认可。 成果创新点: (1) 思政创新:以教师从0到1突破移动通信基础理论等过程中的亲身实例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2)途径创新:创建以理论、技术、实验三点协同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三面螺旋式迭代提升的课程体系。 (3)方式创新:创建并实施以科技前沿发展与国际竞争驱动科教互促、产教联动、创新创业和中外竞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4)机制创新:形成以教研中心为主体的双高型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造国际教学交流平台。 三、成果名称: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特色化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 第一完成人:马华东 成果简介: 针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学科口径宽泛、创新驱动力不足、实践能力弱化的挑战,从培养定位、理念、风格深入探索,提出“计算+X网”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三新”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具有“三实”风格的实践能力培养生态。成果形成了一套服务“网络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育体系,为计算机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强化探索了新途径,被几十所高校采用或借鉴,直接受益学生数万人。本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为“A”,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了具有深厚网络背景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品牌,为国家信息网络脊梁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成果创新点: (1)紧跟“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网络发展凝练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提出先进计算与新型网络相融合的“计算+X网”特色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2) 面向计算机学科理论前沿、网络领域技术发展和信息产业应用需求, 创设“新课程”、发现“新课题”、培育“新成果”,构建了三新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 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成开放、互融的培养生态,形成了问题实、成果实、树人实的“三实”实践能力育人风格。